《索万喜日记》|一本能推动中国抗战历史研究的珍贵日记

发布时间:2025/4/2 17:00:00 访问次数:102


《索万喜日记(1938-1940)》出版,记录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的见闻

  3月28日上午,《索万喜日记(1938-1940)》(下称《索万喜日记》)座谈会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山西两地的史学专家、学者和山西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活动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索万喜(1917—1999)是美国的外交教育家。他于1919年随父母来到中国,曾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生活多年。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多次返回中国,以不同形式帮助中国的战后建设和教育。后回到美国,曾在美国国务院任职,最终以美国外交学院院长的身份退休。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义无反顾地中止了学业,带着募捐到的数万美元,回到他熟悉的太行山,救助危难中的中国人民。



  1938年—1940年间,索万喜四次在太行山区救济战争难民,驰援过程中,他以日记、书信以及摄影作品的形式,记录下二十多万字的《索万喜日记》,共390篇(包括信件、总结等)。该日记记录了索万喜奔波在十余个省、百余个县城村庄的所见所闻,对中国抗日、尤其山西太行山区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乡村百姓的艰难生存状态、生产生活环境、交通地理条件、卫生状况、区域分割、风土民俗等都有客观真实的记录,从中可见中国人民的战争状态和民族精神风貌。



  座谈会上,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文化总监李晋萍介绍了《索万喜日记》的出版情况。2016年,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廷儒从索万喜的朋友、王晋保那里拿到《索万喜日记》一书的英文打印稿,他被索万喜的精神深深感动,迫不及待地安排翻译、出版等有关事宜。2024年底,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资助的《索万喜日记》一书终于出版。李晋萍女士说:“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索万喜日记》的出版极具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索万喜烽火中驰援的鲜活事迹,依然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暖力量,如同照亮人性黑暗的明灯,告诉人们,即便在至暗时刻,人性的光辉也永不会熄灭,也警示人们要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她希望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联合山西大学的师生,从不同视角阅读、研究和探讨索万喜及其《索万喜日记》的方方面面,推出更多的学术成果。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俊峰从三方面展开,谈了《索万喜日记》的史料价值和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经历。他希望以《索万喜日记》为素材,结合中国抗战、山西抗战,深描深挖山西抗战历史,今后能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讲好抗战故事,做好抗战文化研究。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副院长乔新华教授认为,《索万喜日记》超越了战争、国籍,体现了非常深厚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辉。她从山西抗战史,谈到太行精神,并介绍了她对于“太行道路”的研究与构想。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利兵教授、曾伟副教授、贾登红副教授、赵中亚讲师、郭心钢讲师,以及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晏雪莲教授、杨波讲师、杨建庭讲师、魏春羊讲师等人,都踊跃发言,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索万喜日记》所记录的丰富内容。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周亚教授主持座谈会,他介绍了山西大学联合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举办《索万喜日记》座谈会的目的和意义。在总结发言中,他指出:《索万喜日记》的文字、照片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几乎是太行山抗战的一幅全景画。索万喜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生动地刻画了战时的人物、事件、社会面貌、日常生活和景观风貌,是推动抗战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这本书挖掘的空间很多,希望老师、同学们都深入地研究,以更多的创作形式呈现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片:陈晓宏 庞志鸿
编辑:弓宇杰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