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十大新闻

发布时间:2025/2/24 9:50:00 访问次数:152

一、《开花》首映,震撼观众



  《开花》,是一部深入挖掘晋中文化的纪录片,也是左权乡土文化纪录片系列的第九部。它通过独特视角,通过“什么人留下人想人”“核桃树开花黑夜开”“太阳开花甚模样”“你流你就尽管流呀”“爬山过岭就寻你来”五个篇章,介绍了王江兰、曹彦明、刘红权、石占明、刘改鱼五位左权开花调歌者的生存状态,展现出太行山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更多地了解了左权开花调的历史变迁、现状、文化价值等信息,强烈感受到了左权开花调在中国民歌天地里的无穷魅力,观众表示非常震撼。

二、《唱开花的亲圪蛋》首发,引发轰动



  《唱开花的亲圪蛋》一书,代表了当今文化界对左权开花调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星河乡土文库”推出的的第九本专著,全书26万字,一共分为六章:《溯源:国风意蕴越千年》《故事:山歌大腔小花戏》《流风:小调开花圪蛋亲》《改造:留的清漳吐血花》《辉煌:一代歌后刘改鱼》《回归:樱桃好吃树难栽》。这本值得被学习、被讨论、被收藏的文化读本,有汉语音乐上下5000年的历史框架,有太行山区的文化语境细节,还有桥接不同背景读者的人文情怀。书中附有不同年代、不同歌手、不同唱法的四十多首左权开花调、左权小花戏、左权大腔的音视频,让读者对左权民歌可以更直观地认识。读者打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非常激动,许多作家学者纷纷写作读后感。该书被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图书馆、左权档案馆等收藏。

三、星河 “园丁奖” “励志奖”,如期发放



  第七届“星河园丁奖”暨第三十届“星河励志奖学金”如期发放,颁奖仪式在左权中学校举行。部分获奖学生家长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本次颁奖仪式。与会领导为122名“星河园丁奖”获奖教师和38名“星河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颁奖。

四、《太行辽州古阁调查报告》获奖,学界认可



  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选送,原基金会秘书长刘红庆(已故)、文化总监李晋萍夫妇合著的《太行辽州古阁调查报告》在第五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村落”田野调查大赛中,喜获三等奖。本次大赛由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获奖作品多由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撰写,刘红庆、李晋萍是50余名获奖作者中仅有的民间文化研究者,他们的获奖体现了专业学界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激励着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研究者投身相关领域并有所建树。

五、千余碑拓启动数字化,民间文献添新成果



  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历经七八年,遍访左权县及周边地区,共拓制一千余通碑刻拓片。在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多次沟通、洽谈后,基金会把这批拓片委托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数字化处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教授、讲师、博士、硕士二十余人的工作团队,对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的所有拓片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工作分为编号、熨烫、扫描等多个步骤,各步骤间环环相扣。该项目将秉持整体、系统的学术主张,主要围绕碑刻拓片进行扫描工作,碑文的识别工作在有序推进。

六、采访走出去的读书人,感动彼此

















  一地文脉的兴衰,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兴衰的缩影,也是国运兴衰的具象。“星河乡土文库”《辽州文脉话古今》(书名暂定)将以文化和教育双线索展开,介绍左权科举时代的士人群体、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人、抗战等特定时期的文化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师生群体、从左权走出去的读书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现左权县的教育历程、文人命运和文化生态变迁,梳理出左权千百年来的教育、社会文化走向,介绍左权的文脉源流演变,窥探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环境对教育、文化和人才的作用,尝试探究左权文化的未来走向。在理事长刘廷儒、副理事长郝彦田带领下的星河团队,走访了从左权走出去的一些代表性读书人,为这些前辈的精神品格和严谨的治学风范所深深感动;而这些老前辈也为星河人对于故乡左权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对于教育的慷慨支助表示了深深敬意。

七、受邀北京市社会服务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党委读书分享会,守护根脉



  受北京市社会服务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党委第四流动党员联合支部的邀请,文化总监李晋萍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分享。通过介绍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投资赞助的“星河乡土影库”和“星河乡土文库”两个项目的立项缘由和目的,和大家分享了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成立九年来,一直致力于左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挖掘、研究、记录并推广、传承辽州历史文化为己任,希望扎根大地,把作品写在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上的公益行动。重点分享了《古阁悠悠立太行》这本书的创作起因和内容梗概,并播放了与此相关的文化纪录片《太行古阁》,通过影像的方式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八、两个展览,弘扬太行文化



  今年是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名誉顾问、著名出版家、诗人、剧作家皇甫束玉106周年诞辰。5月20日,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承办的《如玉人生 文脉绵长:皇甫束玉遗墨稷山展》,在稷山县文化中心举办,展期四个月。活动策划人说:“我们珍藏皇甫束玉,就是珍藏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工作的风雨历程。我们研究皇甫束玉,就是研究不拘一格献身教育事业的宝贵经验。我们学习皇甫束玉,就是学习他容古今雅俗大美启迪后生的智慧。我们传播皇甫束玉,就是传播他的无私无愧化泥护花的高尚品格。”
  10月15日,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协办的“左权盲人宣传队历史文化陈列展”在左权盲人宣传队队部顺利开幕。展览氛围六部分,展示了左权盲人宣传队的历史和当今传承工作。

九、田青、郭齐文挥毫,助推研究新成果

 

  受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之邀,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教授为“星河乡土文库”第九本《唱开花的亲圪蛋》倾情题写了书名,著名书法家郭齐文先生题写了《唱开花的亲圪蛋》篇章名和乡土文化纪录片《开花》的片名和篇章名。田青教授还为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协办的《太行盲艺人联谊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四十一个国际盲人节》题写了”左权盲人宣传队”历史文化陈列展馆名。郭齐文为左权盲人宣传队会客厅题写“向天而歌”,还为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题写“紫气东来:星光点点,汇成爱河;基于奉献,点石成金”。



  田青为“星河民间音乐资源库”《小黑老鼠上灯台刘改鱼清唱专辑》,题写专辑名。

十、《索万喜日记》出版,呈现重要史料



  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抗日游击区的见闻——《索万喜日记(1938-1940)》,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资助,组织翻译、审校之后,历时五年,克服重重困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百余年前,一群美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扎根太行山偏远地区,创办新式学校、西式医院,给古老的山村带来了异域文明。他们有很多带着孩子来到中国,或者在中国生下第二代。其中,索万喜正是随着他的传教士父母于1919年来到中国,那时他只有2岁。索万喜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太行山里度过的,可以用方言和山里人交流,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太行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推进到太行山,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案,大量乡民流离失所。正在美国读大学的索万喜闻讯毅然回到太行山,寻访并统计难民数量,从美国慈善机构获得支援,将粮食、美元送到最需要接济的乡民手里。在整个救灾过程中,索万喜留下了数十万字的日记、书信及大量战地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索万喜日记(1938-1940)》一书,该书以日记、书信的形式,呈现了年轻的索万喜经历千难万险在炮火中的太行山区救助战争难民的生动往事,是研究太行抗战史的重要文献。

编辑:弓宇杰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